哈尔滨华德学院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23-12-05 点击:

学校概况

哈尔滨华德学院地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举办者为民办,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是省内同类院最早开展本科教育的高校学校40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类型定位坚持以工科为主,经、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等学校。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有特色、高水平、公益性民办应用型本科名校。

办学层次定位:坚持办学层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探索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拓展国际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坚持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工程师、设计师、管理者;培养勇于开拓、艰苦奋斗去寻求成功的创业者。培养理论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务实作风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坚持聚焦产业,协同企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龙江,辐射全国,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国家战略、龙江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022-2023学年,学校有40个本科专业,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和影视摄影与制作为新增专业。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学科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工学专业25个占62.5%、文学专业2个占5%、经济学专业1个占2.5%、管理学专业5个占12.5%、艺术学专业7个占17.5%如图1-1所示。

5个学科门类中,包含了经济与贸易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机械类、材料类、电气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建筑类、纺织类、交通运输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设计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工商管理类等16个类别。本科专业设置见表1-1所示。

1-1 各学科占比情况


1-1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序号

学科门类

二级类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占比

1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5%

2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

英语

5%

3

050202

俄语

4

工学

机械类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62.5%

5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6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7

080205

工业设计

8

080207

车辆工程

9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10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11

材料类

080411T

焊接技术与工程

12

电气类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3

电子信息类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4

080703

通信工程

15

080706

信息工程

16

自动化类

080801

自动化

17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18

计算机类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9

080902

软件工程

20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1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2

土木类

081001

土木工程

23

建筑类

082801

建筑学

24

纺织类

081601

服装设计与工程

25

交通运输类

081801

交通运输

26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20103

工程管理

27

120105

工程造价

28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9

120108T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30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120201K

工商管理

12.5%

31

120202

市场营销

32

120204

财务管理

33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34

艺术学

戏剧与影视学类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17.5%

35

130310

动画

36

130311T

影视摄影与制作

37

设计学类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8

130503

环境设计

39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40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2022-2023学年无新申报专业,有7个专业已停招,分别是:市场营销、动画、广播电视编导、工程管理、工业设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三)在校生规模

2022-2023学年本科在校生10861人(含一年级2641人,二年级2512人,三年级3084人,四年级2624人)。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1932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00.00%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3年,学校计划招生2961人,实际录取考生2961人,实际报到2800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4.56%,招收本省学生1315人。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19个,文科招生省份16个。生源情况详见表1-2

1-2  2023年生源情况

省份

批次

录取数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山东省

常规批

0

0

40

0

0

458

0

0

4.73

北京市

本科普通批

0

0

6

0

0

445

0

0

12.83

天津市

本科B段

0

0

70

0

0

457

0

0

3.67

河北省

本科批

0

135

0

0

434

0

0

6.29

0

山西省

本科二批C

6

24

0

369

345

0

6.27

6.77

0

内蒙古自治区

本科二批

6

40

0

379

333

0

3.5

5.06

0

辽宁省

普通类本科批

6

56

0

422

388

0

10.33

17.02

0

吉林省

本科二批A段

0

16

0

0

296

0

0

17.31

0

黑龙江省

本科二批A段

165

945

0

341

305

0

4.57

13.47

0

江苏省

本科批

1

62

0

476

453

0

0

3.55

0

浙江省

普通类

0

0

22

0

0

502

0

0

2.05

安徽省

本科二批

6

15

0

429

431

0

4.86

4

0

江西省

第二批本科

22

63

0

473

442

0

3.59

4.51

0

河南省

本科第二批

28

187

0

467

424

0

1.22

3.79

0

湖北省

本科普通批

0

16

0

0

424

0

0

7.31

0

湖南省

本科批

5

25

0

429

415

0

3.2

7.88

0

广东省

本科批普通类

24

54

0

443

456

0

12.29

7.63

0

广西壮族自治区

本科第二批

63

83

0

401

318

0

25.37

33.07

0

海南省

本科批

0

0

25

0

0

494

0

0

7.56

四川省

本科二批

28

32

0

461

433

0

2.32

15.6

0

贵州省

第二批本科

52

79

0

477

371

0

7.06

7.53

0

云南省

二本

14

39

0

446

373

0

4.95

11.07

0

宁夏回族自治区

二批本科

10

60

0

421

347

0

14.3

5.94

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本科第二批

8

22

0

340

285

0

7.86

9.96

0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学校专业布局和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引进所需人才。截止20239月,全校教师总数765人,其中自有教师422人,外聘教师34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73%;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有3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05%。学校具有研究生学位和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结构均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要求。

哈尔滨华德学院现有学生数为11932人(成人教育学生166人折合后为16.6人),折合学生数为11948.6人,生师比为21.12:1,师资数量基本满足教学科研工作需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9:1;软件工程18:1;物联网工程12:1;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0:1;电子信息工程18:1;通信工程27:1;信息工程37: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5:1;自动化29:1;机器人工程21:1;机械电子工程27.25;智能制造工程16: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9:1;焊接技术与工程32:1;车辆工程41:1;交通运输32:1;汽车服务工程22:1;土木工程19:1;工程造价29:1;建筑学6:1;人力资源管理18:1;财务管理17:1;工商管理12:1;国际经济与贸易18:1;服装与服饰设计9:1;数字媒体艺术20:1;服装设计与工程10:1;环境设计19:1;视觉传达设计14:1;英语15:1;俄语14:1;大数据管理与应用21:1;影视摄影与制作6:1。

全校和各专业教师结构如表2-1和2-2所示。

2-1全校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年龄结构表

职称结构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41

115

151

23

9.71%

27.25%

35.78%

5.45%

学位结构

博士

硕士

本科及以下

8

306

108

1.89%

72.51%

25.59%

年龄结构

35岁以下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184

197

41

0

43.6%

46.68%

9.71%

0

学缘结构

外校毕业

本校毕业

387

35

91.7%

8.29%

其他结构

双师型教师

教师资格证

126

253

29.85%

59.95%

2-2各专业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序号

专业

专任教师数量

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

教师

总数

自有

教师

外聘

教师

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占比

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占比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9

18

21

21

53.85%

15

38.46%

2

软件工程

35

19

16

23

56%

13

48%

3

物联网工程

15

6

9

11

73.33%

8

53.33%

4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8

6

12

13

72.22%

4

22.22%

5

电子信息工程

29

10

19

24

82.76%

24

82.76%

6

通信工程

14

6

8

13

92.86%

5

35.71%

7

信息工程

3

2

1

3

100.00%

0

0.00%

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9

11

18

24

82.76%

12

41.38%

9

自动化

9

3

6

8

88.89%

6

66.67%

10

机器人工程

13

4

9

9

69.23%

6

46.15%

11

机械电子工程

4

3

1

4

100.00%

2

50.00%

12

智能制造工程

20

7

13

20

100.00%

12

60.00%

1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56

37

19

39

69.64%

29

51.79%

14

焊接技术与工程

15

12

3

10

66.67%

6

40.00%

15

车辆工程

9

7

2

7

77.78%

4

44.44%

16

交通运输

12

6

6

9

75.00%

10

83.33%

17

汽车服务工程

12

11

1

5

41.67%

5

41.67%

18

土木工程

36

18

18

25

69.44%

16

44.44%

19

工程造价

14

8

6

11

78.57%

6

42.86%

20

建筑学

12

5

7

9

75.00%

5

41.67%

21

人力资源管理

16

12

4

14

87.50%

6

37.50%

22

财务管理

44

28

16

31

70.45%

17

38.64%

23

工商管理

21

16

5

15

71.43%

7

33.33%

24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

6

4

9

90.00%

7

70.00%

2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5

5

10

7

46.67%

10

66.67%

26

数字媒体艺术

15

5

10

11

73.33%

3

20.00%

27

服装设计与工程

17

6

11

8

47.06%

5

29.41%

28

环境设计

15

13

2

15

100.00%

5

33.33%

29

视觉传达设计

25

16

9

17

68.00%

7

28.00%

30

英语

15

7

8

15

100.00%

8

53.33%

31

俄语

13

8

5

12

92.31%

4

30.77%

32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9

4

5

8

88.89%

3

33.33%

33

影视摄影与制作

13

7

6

8

61.54%

3

23.08%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26,占总课程门数的54.88%;课程门次数为1740,占开课总门次的48.12%。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10,占总课程门数的15.87%;课程门次数为454,占开课总门次的12.56%。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84,占总课程门数的13.91%;课程门次数为398,占开课总门次的11.01%。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25,占总课程门数的47.24%;课程门次数为1341,占开课总门次的37.09%。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85,占总课程门数的36.66%;课程门次数为1061,占开课总门次的29.34%。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38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42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90.48%。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2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171万元,占学费收入比例13.22%,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657.56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77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64.53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21万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7.60元。

2022年度基本建设总投入1535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学校自筹。其中:育才大厦项目投入1245万元,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672万元;食堂电力增容项目239万元,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9万元;篮球场改造39万,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9万元;漫悦时光商业中心改造项目12万元,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万元.

固定资产投入总额1094.48万元,含购置汽车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央集尘系统、发动机、工具、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工业机器人、智能型液压试验台、通识学院体育器材、数据学院计算机、学生课桌椅、图书、公寓床柜、空调、行政部门办公设备等设施设备。

教师培训进修经费支出92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支出82万元。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学校占地总面积623003㎡,产权占地面积为623003㎡,绿化用地面积为178350㎡,学校建筑总面积为281065.51㎡。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158384.83㎡,其中教室面积52804.64㎡,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52127.03㎡。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16534.2㎡,学生宿舍面积为100725.53㎡。拥有运动场地6个,面积达到26910㎡。

按全日制在校生11932人算,生均占地面积为52.21(㎡/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3.56(㎡/生),生均绿化面积为14.95(㎡/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3.27(㎡/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4.37(㎡/生),生均宿舍面积8.44(㎡/生),生均运动场面积2.26(㎡/生)。

2-3  生均面积情况统计表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学生数

占地面积

623003

52.21

11932

建筑面积

281065.51

23.56

(同上)

绿化面积

178350

14.95

(同上)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58384.83

13.27

(同上)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52127.03

4.37

(同上)

宿舍面积

100725.53

8.44

(同上)

运动场面积

26910

2.26

(同上)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0349.28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661.50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63.07万元,所占比例10.26%。

学校连续加大课堂教学设施投入。现有教室数量498间(包括实验室203间(含28间多媒体教室)、公共教室及专教为207间(含多媒体教室162间、普通教室45间)。

为学生配备计算机总台数3181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26.7台;为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2702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06.45个。

其中,学校现拥有实验室203个,实验室所拥有的用于本科教学的、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单价在10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含软件)7978台(套),合计总值7644.46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88台(套),总值2589.34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1932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6406.69元。

3.图书资料

馆藏纸质图书985,125册,生均图书82.6册,新增纸质图书17,042册。现有电子图书693,693册,电子期刊21,681册,学位论文4,079,450册,音视频2284.26小时,纸质期刊164种,报纸14种,阅览座位2,000个,周开放时间106小时。

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发展,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智能设备进行阅读和学习的师生逐渐增加,数字资源利用率逐年提升。2022-2023学年电子资源访问量达3,522,290次;电子资源下载量达395,961篇次,平均每人下载33篇次。数字资源24小时面向师生开放,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图书馆不断提升服务层次,开通使用各类数字资源,引进移动端数字设备,让师生体验立体化、多维度的阅读方式;积极参与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与高校成员馆之间进行资源共享,打破传统实体馆的资源限制;无线网络覆盖全馆,随时随地满足师生学习需求;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数据库培训、举办各类主题书展等服务活动,宣传推广馆藏资源;优化阅览坏境,满足师生阅读环境多样化需求。

4.信息化资源建设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2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1500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7,94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161.11GB。校园网建设从注重硬件建设,逐步发展成集硬件、软件、教学、科研、办公、信息发布、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校园信息化系统。校园室内外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1700余个,在电子考场、督导训课、纪律考勤、平安校园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3年,校园网出口带宽升级到15000Mbps,目前校园网主干万兆,万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校园网多出口链路互备智能网络出口择优选择链路路由。学校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可查询外文科研资料,使用教育网域名在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同时,升级和上线了多信息系统,一是完成学校网站及站群管理系统全面改版;二是上线最新OA、NC、BI、发票平台等管理系统,实现将人力、财务管理与日常办公互联互通,让学校流程审批、人力管理、财务共享更加高效;三是学校上线师生服务数字化平台系统、商联系统和迎新报到系统,将新生迎新报到、缴费,生师线上缴费、成绩课表查询、学籍异动流程申请嵌入微信公众号;四是学校在原有一卡通系统基础上全面升级校园一码通,全校师生统一身份管理,实现“一码在手,走遍全学校”,将校内日常生活消费、场馆预约、楼宇门禁、进出校园、外来人员预约入校等功能融合,将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机连接在一起,打造智慧校园,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突破多数民办高校侧重文科专业减少投入成本的惯式思维,坚持把工科办强,把其他学科办精,保持工科专业增强人文思想,文科专业体现工科背景的特点,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2023年完成了《哈尔滨华德学院“十四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中期调整》和《哈尔滨华德学院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两个“十四五”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案的编制工作。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迅速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工科建设等战略发展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使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不断凝练专业特色。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思路进一步明确,新建工科专业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文科专业依托学校工科背景和区域特点,形成“工管结合”、“外语+”等专业特色。

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校,组织开展“基于OBE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坊”培训。通过培训,全校各专业负责人对OBE教学理念均加深了认识与理解,为开展2023版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修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现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重点建设学科和“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各1个。围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各专业开展多方调研、综合研判、精准聚焦,深入了解各方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积极开展访企拓岗问需工作,收集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和意见,整合各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研讨未来人才培养方向及定位,认真分析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势,查找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二) 课程建设

编制《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OBE教育理念,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要课程以及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支撑关系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积极参加省级教学类竞赛,《市场调查与预测》和《人际关系与沟通》教学团队获得第三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教学团队获得省级三等奖。“人际关系与沟通”被评为黑龙江省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开展了学校教学名师、优秀授课教师、优秀学生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师德先进集体的评选,进一步发挥获奖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提出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大思政”教育中心,提出要发挥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各门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教学各环节,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撰写了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多次聘请哈工大专家到校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培训,与哈工程本科生院党支部结对共建交流学习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全校教师在超星泛雅平台建设spoc已达到1000余门,4000余门次,覆盖了校内全部课程,每门课程均经过2轮以上的建设,资源丰富,质量较高,有的课程的自建资源被超星平台纳入优秀教学资源包供平台上其他高校教师建课使用。教师能熟练应用教学平台的各种功能,结合其他种类丰富的直播平台,线上教学时与学生充分开展互动、测验、讨论等活动,课外布置对线上资源的预习复习,有效确保了线上教学质量。

2-1  全校各学科2019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经济学

80.43

19.57

25.38

工学

88.65

11.35

32.16

文学

88.34

11.66

28.20

管理学

75.50

24.50

27.28

艺术学

87.97

12.03

54.18





2-2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学年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课(%)

30人及以下

本学年

6.51

0

23.39

上学年

3.5

0

22.2

31-60人

本学年

60.2

9.33

52.44

上学年

65.5

16

49.4

61-90人

本学年

9.23

6.67

18.63

上学年

8.5

19.8

24.2

90人以上

本学年

24.24

84

5.53

上学年

22.5

64.2

4.2

(三)教材建设

2022-2023学年使用教材共计535种,其中马工程教材10种,完成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率100%。本学年春季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教材排查工作的部署和《关于做好教材教辅读物排查整改工作的补充通知》的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分步骤开展教材教辅内容及插图的全面排查工作。学校以此次工作为契机,认真梳理总结管理机制和有效做法,进一步完善教材工作制度,以常态化的教材核查把关机制,切实夯实教材管理责任。本学年我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出版教材1部。

(四)实践教学

2022-2023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694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247门。学校坚持“教赛结合”教学育人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技能竞赛。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整合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工程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多种实习、实训环节,形成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理论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设计性综合性更为合理。根据OBE人才培养理念,新增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类课程,使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整,有特色,重实用。

校内建有13个大型实践教学中心(涵盖203间实验室、模拟车间、教师工作室、学生创新实验室,企业进校园实训基地),实验仪器设备总投入累计超亿元。根据各专业发展情况与课程建设情况,不断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本年度新增计算机528台,购买实验用金相切割机、金相磨抛机、金相镶嵌机、金相显微镜、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实训台、光固化工业级3D打印机、数控机床8台,激光切割机、激光打标机、发动机、PPG电脑调色系统、压力试验机、水准仪等仪器设备。

学校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走访企业,了解企业最新动态,学习行业先进技术,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目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82个。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实验安全环境氛围,防范和减少实验室安全隐患。组织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参加实验室安全培训,增强我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意识。

本学年共提供了2622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学校共有326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161人,占比49.39%,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8人。采用维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对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全方位过程化的监督和管理,并在答辩前和答辩后进行了两次查重工作,有效预防了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

(五)教学改革

学校与超星泛雅平台、超星尔雅平台、智慧树平台、蓝墨云班课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累计线上建课1000余门,在艺术限选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中合理选择应用超星尔雅、蓝墨云班课通识课,提升学生包括沟通礼仪、逻辑思维、面试技巧在内的多种综合素养。线下教学灵活运用各类教学APP,较好满足了线上线下授课的教学需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升级改造教务管理系统,引进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成绩单自助打印系统等信息化辅助工具,新增学生免修、缓考申请OA流程,将现代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应用于日常工作。

学校引入了卡地亚汽车设计平台、广联达工程预算系统、用友实验教学系统、达芬奇信号处理系统、物联网家居模拟系统、ERP竞赛平台系统等大量的实验教学系统和仿真系统,有效支撑了各类实践教学需求;全面更新升级还原卡系统,共计安装2300点,基本覆盖全校所有实验室、机房和多媒体教室设备,安装还原卡的实验室可以实现一键开关机、系统远程还原、桌面监控等功能。

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新时代背景下跨学科复合型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等30项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学校坚持“教赛结合”教学育人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技能竞赛。本学年我校学生在56项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74项,其中国家级60项,地区级44项,省级270项。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以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围绕成才、就业、创新开展学生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敢闯会创”新素质的新途径,加快构建与课程和实践环节相融合的以赛代练的创新创业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内容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10门、选修课14门。一线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巧妙融入课程教学,其中公共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念;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社会调研、设计实验、实操实践解决专业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团队一起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并应用于社会实践。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六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多项赛事开展以学生兴趣驱动、自由组队、学科交叉的分层次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赛事和实施项目大力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与提升。第九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1、铜奖15项;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省级奖项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第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省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5项,获批总立项数量和国家级立项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高校之首。完成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67项。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专业概况

学校现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包括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电气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土木类、建筑类、交通运输类、经济与贸易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设计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纺织类16个类别。其中工学专业25个,占62.5%;文学专业2个,占5%;经济学专业1个,占2.5%;管理学专业5个,占12.5%;艺术学专业7个,占17.5%。

各专业平均总学时2388.50,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为1975.30、413.20。

(二)特色优势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突破多数民办高校侧重文科专业减少投入成本的惯式思维,坚持把工科办强,把其他学科办精,保持工科专业增强人文思想,文科专业体现工科背景的特点,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更加适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和我省重大发展战略,我校现有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例如,“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5G时代”、“互联网+工业”和“数字龙江”领域,与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直接契合;“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力装备”和“农业机械装备”等领域,与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直接契合。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新需求,坚持走政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创新形成“六共同”政校企合作模式。发起成立“哈尔滨华德学院校企合作联盟”,与多家世界或中国500强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成立“华德-吉利产业学院”、“华德—昆山学院”、“华德—亿林学院”、“现代焊接产业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宁德时代产业学院”和“京东物流产业学院”等七个产业学院,主持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十余项,多次荣获昆山开发区校企合作优秀院校、台达校企合作示范单位、吉利最佳校企合作单位、PPG优秀联合涂装实训中心等殊荣,连续多年获得政府和企业的奖金、设备等奖励。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有以下特色优势专业:

黑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培育专业集群:汽车类专业群

黑龙江省重点专业:交通运输

黑龙江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

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汽车服务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

校级一流专业: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视觉传达设计、财务管理

校级重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环境设计、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俄语。

(三)主要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条件、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校级重点专业,本专业顺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在电子信息行业、制造业等相关领域承担产品设计、应用开发、生产制造、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解决电路系统工程项目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现有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训室、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和信号与系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实践场所,能够完成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课内实验和实训类课程。根据课程的需要,自主研制数字系统与SOPC技术开发板用于实践教学。专业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课程实验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为拓展,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坚持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实验、实习、就业一体化思路,注重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把学生打造成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通信工程:校级首批重点建设专业、校级首批一流专业,专业所属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在2022校友会中国一流大学专业排名(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排名中,全国排名第5,星级排名6星。 通信工程专业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在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中从事应用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维、技术管理等工作。

现有专业实验室6个,分别是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室、信息网络综合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移动通信技术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哈尔滨固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仁宝信息技术(昆山)有限公司、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每年为我系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专业以OBE理念为引领,结合通信行业企业需求导向和学校应用型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重构以“岗位-能力-知识-课程”为逻辑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所设置的课程涵盖当下通信领域产业链,主要知识体系及相关技术、标准,以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符合通信行业企业需求。

焊接技术与工程: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校级重点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焊接工程理论知识与素养,具备自动化焊接设备操作能力和焊接检测能力,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的“卓越焊接工程技术人才”。能胜任焊接工艺编制与实施、焊接质量检验与分析、焊接结构设计、焊接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岗位。

现有现代焊接技术训练中心一个,占地1300多平方米,设备总价500余万元。本专业主要学习材料焊接、焊接工艺、焊接检验、焊接自动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自动化焊接设备操作、焊接工艺编制、焊接工装夹具设计、手工焊接技能的基本训练。2019年成立了“现代焊接产业学院”,与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培养,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大力实施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了贯穿本科培养全过程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校级重点专业,本专业培养面向国际化,具备扎实掌握机械设计、智能制造及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及系统控制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构建以“数字化设计、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系统控制”的专业课程体系。能在相关科研院所、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液一体化的设计、制造、生产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理等岗位工作。

本专业重视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现有现代化实践教学中心两个,与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输送模式,成立“台达机械班”、“吉利雏雁班”。与长春一汽集团、昆山市南亚电子有限公司等签署校外实习协议。专业承担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多年来承担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任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校级重点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掌握电力、电子、控制等电气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电气系统知识的能力;能胜任电气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电气系统或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培养特色是电气与电子兼备,强电、弱电、控制相结合。

现有台达工业自动化实验室、电气与自动化实训室、电机与运动控制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器等实验室,以及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台达集团中达电子(江苏)股份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体现电气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电机与拖动、PLC技术、变频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电力工程基础等。

机器人工程: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电子、自动控制、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机器人工程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二次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胜任机器人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系统设计与开发、系统集成、系统安装、运行、维护等岗位工作。

现有机器人技术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以及严格集团(原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黑龙江中科诺晟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体现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包括机器人传感器技术、控制理论与仿真、PLC技术与应用、工业控制网络、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机器视觉基础、机器人微控制器技术、工业机器人设计与应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课程。

智能制造工程:本专业培养具有机械设计、电气控制、计算机及信息管理技术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能胜任有关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设计开发、工程应用、技术支持、系统维护等岗位工作的智能制造工程师。注重人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助其在工业自动化设计、制造执行系统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构建、工业云平台运维等领域有所建树,培养其成为具有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侧重于智能制造相关领域工业智能化系统规划与架构相关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控制、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决策及数字化工厂系统集成能力,体现工业互联网与西门子PLM系列软件应用等相互结合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与西门子校企合作,建设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实践培养基地——西门子智能制造示范线、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实验室、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管理实验室、现代工厂生产制造仿真软件实验室、智能制造工业控制实验室。拥有西门子数字化工厂集团、严格集团(原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台达电子、吉利汽车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核心课程包括机电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自动控制与检测技术、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PLC与工业网络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系统、MES 原理与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校级一流专业,本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立足应用、细化培养、侧重工程、追求创新”为特色,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产业人才需求,通过理论适用、突出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及项目驱动、教赛结合等第二课堂形式,培养一专多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兴趣特长采用分方向培养的模式,网络工程方向培养具备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管理、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管理能力和解决网络工程项目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网络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等岗位工作;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具备消费电子和智能家电领域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维护能力。具有较强嵌入式产品智能设备的软硬件开发能力和嵌入式系统设计、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嵌入式系统开发和维护工程师等岗位工作。

本专业依托计算机软件与网络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有路由与交换、嵌入式技术、网络应用开发等专业实验室。与北京赛佰特科技有限公司、思科(中国)有限公司、安天科技集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项目。专业教师团队曾涌现了“黑龙江省优秀教师”1名、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青年教学能手”1名,“师德先进个人”2名,省内访问学者2名,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水平过硬、甘于奉献,并且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团队。

软件工程:校级重点专业,本专业顺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信息技术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项目管理与应用、软件系统测试与质量保障等领域承担设计、开发、测试、维护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解决软件工程项目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后能够胜任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计算机算法设计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等工作岗位。为了培养具有上述能力和胜任工作岗位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专业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创客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并建立以企业实践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具备“学则能会,会则能用”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本专业建立了一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占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90%以上教师具有本行业从业经验。依托于计算机软件与网络实践教学中心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区,设置软件工程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软件建模实验室、数据库管理及应用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用于开展以企业实践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以便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专业顺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信息技术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专业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系统开发、测试与运维、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应用导向、精英培养,数据驱动,工程创新”为特色,通过系统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后,能够掌握扎实的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编程和统计学知识,具备对业务数据需求的挖掘、分析和应用能力。毕业5年内可胜任数据分析师、数据工程师、数据可视化工程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数据挖掘工程师、数据分析顾问等工作岗位。

本专业依托于计算机软件与网络实践教学中心的大数据技术实践教学区,设置大数据技术实验室、大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可视化技术实验室用于开展以围绕企业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本专业成立大数据技术项目组和数据分析协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竞赛,培养创新意识;与黑龙江亿林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云脉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IT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企业实践和就业机会。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授课,深度探索校企融合的教学改革模式,使学生能达成“学以致用,用以展能”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交通运输: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校级重点专业,本专业培养学生扎实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汽车鉴定与评估、汽车营销与策划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交通运输管理与设计、车辆技术状况鉴定、事故车辆碰撞估损、定损、汽车营销与策划的能力;能胜任交通运输管理与规划、车辆技术状况鉴定、保险理赔、汽车营销等工作岗位。构建了以交通管理与规划、车辆鉴定评估、汽车保险与营销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现有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汽车维修技术训练中心,包含实训室23间,实验设备及仪器总投入已达到1000余万元,能够完全满足专业教学、实验实训要求。本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等汽车生产企业和中国人民保险哈尔滨分公司、哈尔滨联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汽车服务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汽车服务工程: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校级重点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工程理论基础,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能力素质,能够从事汽车技术支持、汽车营销服务、汽车保险与理赔、服务运作管理等汽车服务领域工作,敬业精神强、团队精神强、创新精神强,具有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现有现代化的汽车技术实践教学中心,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共有实验、实训室23间,整车30余辆,实验设备及仪器总投入达到1000余万元。与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培养,共建华德-吉利学院;与保时捷(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培养;成立华德车管家开展对外服务工作;与世界500强PPG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PPG联合涂装实训中心。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行业紧缺人才,构建了以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车身修复技术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视觉传达设计:校级重点专业,本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符合国家和东北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面向全国设计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领域承担设计传播、设计管理、设计教育等工作,解决设计项目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凝练平面设计兼容数字媒体设计的专业培养方向。

现有专业多媒体实验室10间,绘画实验室3间,计算机绘图实验室4间。另有专业图像输入输出实验室,智美工作室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处供学生专业实践实习。将“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贯穿始终,结合学科竞赛打造特色“教赛品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

环境设计:校级重点专业,本专业培养学生扎实的掌握从建筑工程后期的装饰装修设计到施工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服务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设计等相关设计规划行业,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装饰工程公司、设计院所及相关的设计施工企业中的室内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等岗位的工作。

现有计算机绘图实验室3间,计算机110台,学生专业绘图实验室7间,绘画实验室3间,实习实训基地6处,为学生提供稳定、高效、专业的学习保障。环境设计专业将“与企业共建课程,学习与工作并行”的教学模式贯穿始终,与哈尔滨匠维空间艺术有限公司、哈尔滨天午盛工程装饰有限公司、华杰东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基地,结合社会的需求是专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校企对接过程中,考虑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规律,以实践训练配合理论讲授完成各阶段教学环节的培养侧重点,形成“知识+技能”的课程体系,每学年邀请优质合作企业进入环境设计专业定期开展课程培训,共建高质量实用型课程、共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财务管理:校级一流专业,本专业设置智能财务培养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财务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财务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商务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现有VBSE财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财务信息化综合实验室和财务综合一体化等专业实验室,并与用友新道股份有限公司、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 “工-管”结合、“虚拟仿真,循环递进式”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是以岗位需求能力为模块设置必修课程,同时,将仿真训练多次多点递进式镶嵌于人才培养过程,每个模块中的核心课程均设置单项实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体现循环递进式。专业实践课程采用虚拟仿真形式,将企业引进校园,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践课程,依托工程项目,进行大数据分析,智能财税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体现工科特色,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培养。此外,财务管理专业、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建立研究团队,依托于双方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师团队,实现跨学科、综合性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校级重点专业。本专业顺应我国“数字贸易”发展要求,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实务操作技能和具备较强地运用外语和计算机处理对外经贸业务的能力,能胜任外贸企业、海关、工商企业及跨境电商等相关岗位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为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商贸人才的需求变化,本专业依托我省对俄贸易的地缘优势,同我院的外语专业合作共同实施“三加”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讲,俄罗斯是我国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但国内缺少既懂经贸又懂俄语的复合型人才,我校的国贸专业、英语专业、俄语专业共同合作,采取了“国贸+外语”+“外语+国贸”的培养模式,简称为“三加”模式。即:国贸专业把学习外语作为一项“硬指标”,而不是一般的“公外课”,重点是突破听、说这两关,词汇、句型、短文以国际商务方面的内容为主,把口语沟通能力、商务文电写作能力和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作为测评的主要指标;对于外语专业学生,通过开设国贸原理课、国贸实务课、国贸选修课、专题讲座课和毕业论文选题与指导等,使学生掌握国贸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操技能。从实施“三加”培养模式效果看,国贸专业学生外语水平显著提高,而外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用外语撰写,但论文选题有90%以上是国贸方向,由外语和国贸专业教师共同担任论文指导教师。同时,本专业与俄语专业合作共同成立面向俄罗斯市场的跨境电商网站和交易平台,由学生操作和经营,在实战中学习经贸运作和锻炼提高外语交流能力。

俄语:校级重点专业,本专业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对“一带一路”战略俄语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专业知识、较丰富的商务知识及一定的行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俄语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行业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和理能力;能够在商务、对俄交流、文教等领域从事翻译、管理、语言服务、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现有12间语言实训室,4间小型多功能教室,2间情境活动室,1间大型多媒体教室,并与南昌创智百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信息港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专业重视学生语言技能、职业技能、人文素养及国际视野的综合培养,真正实现了零起点入学,商务型定位,复合型培养,多渠道就业。专业主动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改革,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立足学校定位及工科优势,打造“俄语+商务及工科背景知识+管理”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模式上采用“以教赛结合实现专业能力培养,资格认证实现就业能力培养,产教融合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要达到“两高一强,有工科背景、商科背景,懂专业的俄语人才”,即“职业素养高,语言水平高,岗位技能强”。同时借助校企平台及学校学科优势打造学科交叉融合、按需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实现具有复合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俄语人才的培养。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依据《哈尔滨华德学院章程》,学校严格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明确规定了涉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要列入校务委员会和校长办公会的程序和要求。

学校制订了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订了《哈尔滨华德学院基于OBE的课程质量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哈尔滨华德学院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等制度文件,修订《哈尔滨华德学院专职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设置“优课优酬”奖励,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加大工资和绩效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力度,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二)校级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情况

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所有干部全部下到教学第一线检查开学准备及第一堂课情况。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学院领导干部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查找、研究、反馈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每学期期末考试巡考、到实验室和省内外实习基地现场检查学生实验实习工作。每学期采用多种形式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听取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设。

校务委员会和校长办公会始终将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等有关教学工作的重要事项。学校认真执行教学例会制度,隔周召开一次由校领导、教务处负责人及各二级学院院长参加的教学工作例会,安排部署学校教学工作,听取各学院对教学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情况

2022-2023学年,学校制订下发了《哈尔滨华德学院基于OBE的课程质量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哈尔滨华德学院OBE导向的精彩课堂建设标准》《哈尔滨华德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管理办法》《哈尔滨华德学院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哈尔滨华德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哈尔滨华德学院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哈尔滨华德学院教师教学竞赛奖励实施办法(修订)》《哈尔滨华德学院实验室危险源管理办法》《哈尔滨华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哈尔滨华德学院英才班教室建设标准》《哈尔滨华德学院英才班教室管理规定》等制度和文件。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注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明确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的工作职责,完善教学工作考核及评价机制,理顺教学管理与监控机构的职责分工。通过对各教学环节评估、督导听课、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定期召开各类座谈会听取师生建议等手段,将督导听课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被听课教师本人、所在教学单位、教务处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借助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平台、教学例会和《教学简报》等反馈通道,督促整改提高,有效地开展了教学质量监控。校院两级进一步加大了教学质量监控力度,扩大督导工作范围,做到全员、全覆盖、全过程,形成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闭环。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学督导评估专家队伍建设,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两位退休教授担任专职督导,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素质较高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督导队伍,包括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工作人员、教学质量保障中心工作人员、教学秘书、院级督导组组长和专兼职教学督导等。

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进行教学专项检查,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安排制定检查内容。学期初主要检查教师备课、课表安排、实验室准备等情况;学期中主要检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进行情况;学期末主要检查教学文件归档、教学任务完成、试卷、考风考纪以及下学期开课准备等情况,重点关注教学管理中容易出现松懈的时间节点。

(五)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学校现有校院两级专兼职督导员86学年听课2820学时学年内校领导听课102学时,其中校领导听思政必修课程42学时学年内中层领导听课366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91553人次

根据学校制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估管理办法,学校在各院(部)全面自检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5个二级学院的2023届毕业设计(论文)和2022年考试课程试卷进行检查评估,共检查了31个专业315本毕业设计(论文),132门考试课程约213个自然班的试卷。毕业设计(论文)重点检查落实《哈尔滨华德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若干规定》情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配备、选题、过程管理、论文查重、成绩评定和评语书写规范等情况,保证毕业设计 (论文)各个教学环节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试卷重点检查命题组卷、试卷评阅、成绩评定、试卷分析、试卷管理等,保证试卷和成绩评定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从学校专家组反馈情况来看,各教学单位重视对毕业设计(论文)和试卷检查工作,能够按照学校《关于开展2023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校级抽检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2年度期未试卷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进行自检自查,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试卷检查总结。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比较规范,佐证材料比较完整,选题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结合比较紧密,指导教师能够按照学校要求完成相关工作,成绩分布比较合理。试卷题库覆盖面较广、命题较规范、题量适中,试题中应用知识的综合性好,文字插图规范,评分标准、阅卷规范等相关材料较完整。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022-2023学年为全面了解学生对在校学习的满意程度,学校通过数字华德平台,面向大一至大四年级全体在校生推送了调研问卷,本次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共收回问卷3646份,回收率为36%。问卷主体包括学习体验、生活体验、管理服务体验三大模块共计27个关注项目每个项目中均设置若干关注点,学生根据自身体验感受选择最关注的1-3个点,同时利用李克特5点量表对所选择的关注点进行满意度打分(5表示非常满意、4表示满意、3表示一般、2表示不满意、1表示非常不满意)。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学习体验感满意度较高,平均分为4.36 分,学生对在校学习体验模块的10个维度的满意度均高于4分,满意度评分如下图所示。其中,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满意度最高,平均分为4.51。

6-1 学习体验满意度评分

(二)毕业情况

2023共有本科毕业生2624人,实际毕业人数2618人,毕业率为99.77%,学位授予率为98.40%各专业毕业率如表6-1所示:

6-1 各专业毕业率情况统计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应届毕业生数

毕业数

毕业率(%)

1

电子信息工程

125

124

99.20%

2

通信工程

70

70

100.00%

3

信息工程

31

31

100.00%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37

136

99.27%

5

软件工程

150

149

99.33%

6

物联网工程

41

40

97.56%

7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80

80

100.00%

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

1

100.00%

9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87

187

100.00%

10

智能制造工程

72

72

100.00%

11

焊接技术与工程

79

79

100.00%

12

建筑学

34

34

100.00%

13

车辆工程

79

79

100.00%

14

汽车服务工程

68

68

100.00%

15

交通运输

71

69

97.18%

16

机械电子工程

41

41

100.00%

1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44

144

100.00%

18

自动化

72

72

100.00%

19

机器人工程

77

77

100.00%

20

土木工程

211

211

100.00%

21

工程造价

71

71

100.00%

22

工程管理

1

1

100.00%

23

国际经济与贸易

34

34

100.00%

24

工商管理

65

65

100.00%

25

财务管理

184

184

100.00%

26

人力资源管理

75

75

100.00%

27

视觉传达设计

84

84

100.00%

28

环境设计

58

58

100.00%

29

数字媒体艺术

81

81

100.00%

30

英语

51

51

100.00%

31

俄语

50

50

100.00%

32

服装设计与工程

34

34

100.00%

33

服装与服饰设计

66

66

100.00%

(三)学位授予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哈尔滨华德学院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的基础上,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对2582名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授予率达98.40%。其中,1839人授予工学学士学位,324人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97人授予文学学士学位,34人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288人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各专业学位授予率如表6-2所示:

6-2 各专业学位授予率情况统计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应届毕业生数

学位授予数

学位授予率

1

电子信息工程

125

120

96.00%

2

通信工程

70

69

98.57%

3

信息工程

31

30

96.77%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37

134

97.81%

5

软件工程

150

142

94.67%

6

物联网工程

41

40

97.56%

7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80

80

100.00%

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

1

100.00%

9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87

187

100.00%

10

智能制造工程

72

71

98.61%

11

焊接技术与工程

79

79

100.00%

12

建筑学

34

33

97.06%

13

车辆工程

79

79

100.00%

14

汽车服务工程

68

67

98.53%

15

交通运输

71

69

97.18%

16

机械电子工程

41

40

97.56%

1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44

143

99.31%

18

自动化

72

68

94.44%

19

机器人工程

77

75

97.40%

20

土木工程

211

207

98.10%

21

工程造价

71

71

100.00%

22

工程管理

1

0

0.00%

23

国际经济与贸易

34

34

100.00%

24

工商管理

65

65

100.00%

25

财务管理

184

184

100.00%

26

人力资源管理

75

75

100.00%

27

视觉传达设计

84

84

100.00%

28

环境设计

58

58

100.00%

29

数字媒体艺术

81

81

100.00%

30

英语

51

49

96.08%

31

俄语

50

48

96.00%

32

服装设计与工程

34

34

100.00%

33

服装与服饰设计

66

65

98.49%

(四)攻读研究生情况

学校为考研学生提供学习空间,继续教育学院为学生提供各类线上考研辅导和含金量较高的真题讲析,图书馆内固定考研学生专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考研学生开展如何应该考试焦虑、如何释放学习压力等专题科普和疏导。教务处出台了《哈尔滨华德学院考公考研学生毕业设计及就业实习管理规定(试行)》,落实考研学生可申请延期答辩等举措,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考研学习条件。2022—2023学年,我校共有30名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其中有的学生考取西安财经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宁波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

(五)就业情况

学校始终将学生就业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社会和谐的稳定线、密切联系学生的感情线,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四满意为目标,形成层层递进的“四抓”工作模式: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精化指导、深拓市场、对接名企、整体协调”抓总,各二级学院“一院多品、全员参与”抓精,“校、院就业周目标任务推进”抓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程包保、督导”抓实,形成了上下联动、密切协作的就业工作模式;最大限度挖掘专业积累和深耕校企合作的优势,在稳步提升就业率的同时,持续提高毕业生名企就业率、高质量就业率。

截止831日,我校2023届毕业生共计2624人,2305人已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87.84%。其中留省就业876人,留省毕业去向落实率38.00%;出国3人,占比0.11%;创业10人,占比0.38%;入伍21人,占比0.80%;升学30人,占比1.14%。困难群体毕业生共计129人,就业119人,占比92.25%。世界500强企业等高质量就业629人,占比23.97%。

各专业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如下:

电子信息工程84.00%;通信工程85.71%;信息工程77.4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4.67%;软件工程100%;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6.25%;物联网工程60.9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00.00%;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100.00%;焊接技术与工程88.6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89.2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1.67%;机器人工程76.62%;机械电子工程87.80%;智能制造工程90.28%;自动化86.11%;车辆工程83.54%;交通运输81.69%;汽车服务工程94.12%;工程管理100.00%;工程造价87.32%;建筑学79.41%;土木工程81.04%;环境设计98.28%;视觉传达设计98.81%;数字媒体艺术96.30%;服装设计与工程88.24%;服装与服饰设计83.33%;财务管理91.30%;工商管理92.31%;国际经济与贸易94.12%;人力资源管理90.67%;俄语90.00%;英语92.16%。

(六)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为了解我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整体表现、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情况,针对部分2023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了满意度专项调查。

本次调查从接收我校2023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选取了100家用人单位,覆盖2023届毕业生的全部专业大类。调查内容分为:整体表现,综合素质,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道德素养,岗位适应能力。本次调研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实际收回98份,有效问卷98份,占比98%。调查显示:所有调研的11项内容中,比较满意及以上均超过了90%,其中,整体表现,综合素质,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道德素养,岗位适应能力9项调研内容,比较满意及以上均超过了95%,说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认可。  

由于我校毕业生普遍体现出专业技能扎实,肯于接受基层锻炼,适应岗位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又能迅速在岗位上脱颖而出,成为优秀份子与骨干,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提前来校预订毕业生,并积极与学校洽谈共建订单班等合作,合作中企业文化与华德校园文化契合度高,普遍获得学生认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获得企业高度赞誉,“华德品牌”在企业中得以确立。

(七)毕业生成就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广又上得去”已成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毕业生在对应行业企业广受欢迎。其中,有获得“全国最美青工”和“全国技术能手”的臧铁军、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勇等一大批杰出工程师;有考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重庆大学等重点高校继续深造的硕士、博士,有的毕业生成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后;还有创办黑龙江亿林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孙甲子等众多成功创业、助力地域经济发展的优秀企业家,他们已成为各自岗位的骨干乃至行业领军者。

七、特色发展

(一)传承哈工大传统,承接“工程师摇篮”使命

哈尔滨华德学院前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培养边远地区短缺人才大专班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培训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学校传承百年名校基因,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传统,致力于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工程师、工程设计师;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本地化实践能力的高级研发人员、高级管理者,打造以服务需求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在黑龙江省率先开设了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学校是教育部授予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9年、2022年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校园标兵”称号。

(二)对接人才培养个性化需求——英才班育人模式。

学校以OBE理念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自2017年开始实施“英才战略”,聚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选拔有潜质的优秀学生,实施个性化、国际化、小班化教育。配强学业导师、德育导师、辅导员老师、高水平教师团队,形成“一优、两高、三化、四师、五强”拔尖人才育人模式(集中一优:全校最优质资源;实现两高:教学质量高、就业质量高;推行三化:“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配备四师:专业导师、德育导师、高水平教师、优秀辅导员;具备五强能力:社会责任感强、职业道德感强、解决问题能力强、团队合作能力强、沟通表达能力强)。同时,以赛促训、教赛结合,建立导师团、组建项目组参与企业行业竞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005年以来,在全国、国际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4050项。

(三)对接应用型需求——产业学院教学模式

作为中国应用技术学院联盟首批理事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较早发起并成立了校企合作联盟,现有合作企业6000余家。2018年,哈尔滨华德学院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签约成立了“华德-吉利汽车学院”。近年来,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机遇,相继建立了“华德—昆山”“华德-宁德时代”“华德-京东物流”“华德-西门子智能制造”“华德—镇江”等8个产业学院,采取“2+1+1”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年校内基础课程学习,1年校企教师团队交叉授课,1年企业定岗实习),为企业精准培养了大批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创建了“六共同,一实践”校企“共同体”育人模式。即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中心、共同进行质量评价,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真正实现了课堂走进车间里,论文写到产品上。

目前校内建有13个大型实践教学中心,涵盖203间实验室、模拟车间、教师工作室、学生创新实验室、企业进校园实训道场,教学设备总价值过亿元。

目前学校是中德职业教育联盟副会长单位,是中俄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籍院士尹立孟教授在华德设立工作站,学校政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正在向国际延伸。

(四)强化育人支撑,打造国防教育平台

学校坚持深入推进国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红色资源的聚合、辐射、联动作用,打造学习教育公益服务阵地,社会反响热烈。国防教育平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国防意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10月,学校国防教育广场落成,陈列有退役歼7、歼8B战斗机,59式坦克,运5飞机,与国防教育百米长廊、全军十大英模塑像群遥相呼应,成为开展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形成了立足新区、服务龙江、面向全国的良好辐射效应,成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和四史学习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大中小学研学实践的重要阵地。

2019年以来,黑龙江省全民国防教育日启动仪式、黑龙江省第二届青少年国防体育科技大赛、哈尔滨市国防教育文化环境建设观摩活动、哈尔滨市全国科普日等活动相继在校内举办。获评黑龙江省青少年国防体育发展联盟基地、哈尔滨市首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哈尔滨新区青年人才联盟红色研学基地。学生先后在“爱我国防”黑龙江省大学生演讲大赛获奖21项,并连续多年荣获一等奖;师生多次代表龙江高校参加教育部军事课教学展示荣获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代表我省参加全国青少年国防体育大赛斩获单项冠军等6项奖,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五)浸润良好品格,打造校园文化平台

学校始终注重理念引领,坚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把发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航天精神和哈工大精神与办学实践相结合,在办学实践中凝练形成了“诚毅、求真、笃学、强技”的校训和“大爱、责任、荣誉、合力、坚韧”的华德精神。学校积淀大学文化,凝聚大学之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凝炼形成了蕴含着学校的历史、精神和理念,彰显着华德办学风格与特色的“134123”校园文化体系,即一个“整体建设理念”(理念引领、整体规划、系统建设,协同践行,精细管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教育教学并重;注重积淀精神文化,营造育人氛围,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三个切入点(引领教育学生从“理想、信念、志向教育”切入,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志向;从“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引导”切入,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成才、就业、创新开展学生活动”切入,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十二个校园品牌活动(课前五分钟演讲、升国旗手资格状、华德雪艺、华德创造、华德霓裳、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志愿团、大学生军训教官团、国旗护卫队、“博文”党员志愿服务队、校园文化馆、雷锋精神践行团、“新时代先锋”宣讲团)和三个培养目标(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程师、设计师、管理者;培养坚韧不拔、敢于挑战的高级研发与高级管理者;培养勇于开拓、艰苦奋斗去寻求成功的创业者)。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逆向不合理流动对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定影响

尽管学校多年来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培养与提高,且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但受机制、体制和传统思维的影响,仍一定程度存在少量教师在学校倾注资源对其培养之后,尤其是攻读完博士学位或职称达到副高级之后流失的情况,给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师资结构仍需优化,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及学术团队,与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要求相比,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2.信息化和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虽持续投入,不断改善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水平,在开展线上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面对信息化高速发展与之匹配的教学、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数量和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提高,教学信息化平台和微应用不充分,业务系统建设不能实现数据互通与共享。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学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和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发挥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规范约束作用,但现有教学质量评价以校内评价为主,企业和校外权威机构的评价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后表现、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及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跟踪调查有待进一步加强。评价指标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评价的学生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改进措施和计划

1.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省内外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教授、副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选派更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加速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支持并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

2.加快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建设速度,提高网络教学实施效果

进一步加大网络教学平台中优质课程建设力度,不断丰富具有我校特色的在线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能力大赛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充分利用移动端丰富教学形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重点研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加强智慧校园系统平台建设,进行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统一数据源,三大基础平台的建设,解决用户重复登录、打破数据孤岛、统一数据标准,实现业务系统间的业务流转与数据共享。

3.实施教学质量保障提升工程,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和标准,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评价与监控系统建设;及时跟踪反馈处理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扩大教学质量监控范围以学生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重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做好学生信息考评员队伍建设工作,学生评教信息的整理、分析、反馈及改进工作,保证学生的评教结果、意见建议和相关诉求能够及时反馈给院系及教师,促进教学和管理改进与提升,形成学生评价与建议、学生评价与改革、学生评价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建立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运行机制,让教学质量保障成为学校的一种自觉行为,继而升华为大学文化,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并作为引领学校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升动力。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观点。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