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来,学校焕然一新。”站在哈尔滨华德学院的招聘宣讲会上,2018届校友马旭感慨万千。如今在任杭州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HRBP经理的他,此次以企业招聘负责人的身份重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带来20余个核心岗位,并以他的亲身经验,为同学们“支招儿”求职季。
1、校企合作赋能“精准就业”
3月13日,马旭作为企业代表回到母校,为吉利集团吸纳更多优质人才。这场招聘会吸引了200多名学生报名,同学们的求职热情十分高涨。对于这场重要的招聘会,马旭坦言,企业更看重“实战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双重适配”。例如,学生干部经历被列为重要加分项——“我们关注候选人是否在活动中承担关键角色,并推动结果落地”。此外,英语能力、社会实践经历以及抗压能力、学习能力等软实力,同样是考核重点。
“在吉利的代代华德人,是在用优异的表现为后来者铺路。”马旭介绍,学校与吉利等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3+1学制”的实践平台(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扎根),更通过定制化培养,让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作为学校的王牌合作单位,多年来,华德人才的“精准输送”模式成效显著,对此,马旭骄傲地说:近年录用的四名优秀实习生均来自华德学院,不论是技术岗还是管理岗,华德毕业生总是“抢手的资源”。
2、从内向新生到“六边形战士”
“原来我很内向,是华德学生会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回顾校园时光,马旭将自我蜕变归功于学院的“实践育人”理念。作为学生会组织部成员,他策划运动会、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参与“课前五分钟演讲”,从沟通协调到项目管理,一步步突破自我边界。可以说,哈尔滨华德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贯穿于马旭的成长轨迹。他提到,学院专业教师“既严格又务实”,课程设计紧贴行业前沿,同时又十分注重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积累让他在职场中迅速脱颖而出。
此外,学院“精神文化”的熏陶——吃苦耐劳、结果导向、追求极致——成为他斩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制定清晰职业规划的内在动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极致。”马旭将这句话视为职场信条,而这份态度,正是华德学院“精益工匠精神”的缩影。
3、硬技能是门槛,软实力定胜负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更属于能创造机会的人。”面对当前就业市场,马旭结合自身经历提出见解。他认为,技术岗位虽看重专业能力,但企业更渴望“复合型人才”——既精通办公软件、行业趋势等硬技能,又具备语言表达、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等软实力。
以吉利集团的招聘为例,除了专业对口,企业尤其关注候选人的“精气神”和“结果导向能力”。“企业需要的是能快速适应变化、持续学习的人。”马旭建议在校生“不能闭门造车”,需主动了解行业动态,通过社会实践积累经验。而华德学院“3+1”学制提供的企业实战机会,恰好让学生提前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
正如马旭所言:“华德人代代相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基因。”从课堂到企业,从理论到实践,哈尔滨华德学院正以扎实的育人成果,书写着“应用型高校”的标杆答卷——这里走出的学子,不仅是就业市场的“抢手货”,更是行业变革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