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它可否驱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市场融合,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11月5日,在进博会人工智能与创新发展论坛上,全球业界大咖汇聚一堂,纵论人工智能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人工智能是“善良的技术”
“人工智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我很高兴看到社会各界都在用其改善经济社会生活,让它成为‘善良的技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基图伊说,目前,中国和美国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领域的专利发明注册数量世界领先,分别占全球的70%和75%,这些新兴技术正在逐渐向全世界各个角落拓展,帮助更多的国家实现智能制造、智慧生活。
“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人工智能够让世界更美好。”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科大讯飞正在加大布局健康医疗领域,2018年让人工智能首次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而且考试成绩超过了96%以上的人类考生。另外,科大讯飞还在上海打造“中国AI法学院”,建设刑事案件的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提升法官的断案能力,帮助防止冤假错案。
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全球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苏博科也认可人工智能的贡献,他表示,科学家绘制完成人类首个基因序列图谱,耗资上亿美元,且花费了13年时间,现在有了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几个小时、几百美元就能完成人类基因序列数据分析,有利于加速医药企业新药的研制开发。
“大数据给人类带来更多机会来应用机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特斯拉公司董事会主席罗宾·德霍姆表示,自动驾驶每400万英里发生一次事故,人类司机驾驶每50万英里就有一次事故,实验证明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人工智能将帮助企业不断创新。
“我看到的更多是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善用’,让其成为继蒸汽机、电力一样的伟大发明,造福全人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说。
未来是人机耦合的
未来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坦言,未来10年内,15%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如搬运、装配、会计、审计等耗费人力的传统岗位。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还透露,他的一位好朋友,是诺贝尔数学奖得主,曾跟他开玩笑称“有了人工智能,再过50至100年,世界上就不需要数学家了”。
未来是否会出现如电影《终结者》里的高级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生存发展?
对此,乐高集团首席执行官倪志伟认为,人工智能主要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算法学习,人类的创造力是人工智能现阶段学不会的,就如乐高集团打造的网上“乐高社区”,机器人很难胜任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启蒙导师。
“未来一定不是机器代替人,而是人机耦合的。”刘庆峰说,通过长时间的机器深度学习,科大讯飞的翻译机在大学英语六级、雅思考试的翻译题和作文题上的得分已经超越了人类,但是在二元推理上,机器人的智商还没有达到6岁的孩子,这是人工智能的硬伤。
刘庆峰表示,为实现人机优势互补,科大讯飞已经在上海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人机耦合的方式,让机器帮助国内顶尖的同传翻译者更好地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另外,人机耦合在远程医疗上也有用武之地,科大讯飞可根据AI诊断报告,为基层社区医生开处方作参考,若双方诊断处方有较大出入,系统可直接联系三甲医院的专家判断,提升基层医生诊断水平。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稻葵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需要世界各国硬件设施的持续提档升级,只有世界各国的5G网络、光纤宽带、物联网、大数据系统完善了,人工智能产业才能迎来新的大发展。
“中国因人脸识别技术引发的纠纷日渐增多,人工智能的未来还需要法律法规保驾护航。”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