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哈尔滨,寒风凛冽,亚冬会开幕式场馆内依然灯火通明。哈尔滨华德学院团委副书记刘赢之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离开停车场时,门岗显示,他已在场馆停车20小时,而这样的 “超长待机” ,是刘赢之老师亚冬会志愿服务日常的真实写照。

从团委副书记到亚冬会服务核心,他用行动诠释担当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刘赢之老师在得知亚冬会落户家乡后,第一时间主动请缨, 凭借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卓越的组织能力,成功入选亚冬会开闭幕式场馆中心服务保障组。 作为志愿小团队负责人,他不仅要统筹管理26名志愿者的餐饮保障工作,还需协调物资调配、观众服务等多项任务。

从清晨到深夜,场馆内总能看到刘赢之老师忙碌的身影——搬运饮用水、为观众分发餐包、处理突发需求……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他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和高效的行动力确保每个环节“零差错”。谈及初衷,他坚定表示: “亚冬会是哈尔滨向世界展示风采的重要窗口,作为高校教师,能为家乡和学校争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团结协作,迎难而上,以合作化解冰雪挑战
亚冬会志愿服务并非一帆风顺。哈尔滨冬季的严寒天气、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大型赛事对细节的极致要求,都考验着志愿者的体力和意志。作为服务保障组的核心成员,刘赢之老师坦言:“最艰难的是开幕式前的48小时联排演练,既要确保饮水区布设精准到位,又要协调餐食发放的时效性。任何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影响全局。”
面对挑战,他与团队成员制定了精细化分工方案:通过轮班制保障志愿者体力,利用数字化工具实时统计物资消耗,并设立应急响应机制应对突发状况。刘赢之老师回忆道:“有一次因交通延误导致餐食配送延迟,我们仅用15分钟便重新调配资源,确保了所有工作人员准时用餐。这种团队协作的力量,让我深受触动。”最终,他带领的餐饮保障小组以“零失误”的表现赢得亚冬会组委会的高度评价。演出组同事们称赞道:“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为赛事顺利举办提供了坚实后盾。”
志愿经历赋能职业成长,以实践育人为使命
亚冬会的志愿服务经历,为刘赢之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视角。他深刻体会到,大型国际赛事的成功离不开对细节的极致把控:“导演团队对矿泉水瓶摆放角度、餐包分发顺序的标准化要求,让我意识到‘精益求精’不仅是态度,更是专业能力的体现。”这种严谨作风也被她融入日常学生管理中。如今,他常以亚冬会案例启发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是奉献,更是学习统筹协调、危机处理的实践课堂。”
刘赢之老师的亚冬会故事,是哈尔滨华德学院师生服务社会、勇于担当的生动写照。从深夜坚守到团队协作,从应对挑战到收获成长,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为青年学子树立了知行合一的榜样。正如他所言:“志愿服务的意义,在于以平凡之力成就非凡之事。每一次全力以赴,都是对这座城市、对教育事业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