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华德学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6-10 点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加盟新高教集团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好时机。新华德、新体制、新目标、新作为,“十四五”再出发,全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民办高校。为此,特制定哈尔滨华德学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战略机遇

1.1 发展基础

1.1.1 人才培养质量跃升新台阶

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作为全国首家试点高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回头看”专项检查,教育部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办学特色,整改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水平进入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行列,是学校发展历程重要里程碑,也是学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起点。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被批准为黑龙江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汽车类专业群被评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培育专业集群,《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教材荣获首届黑龙江省教材建设奖一等奖(民办高校唯一)。新增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智能制造工程四个专业,其中,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均为我省首批获得招生资格的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增加至38个,其中授予工学学位专业25个。学校多次开展专业自评、重点专业建设检查验收和专业方向论证等研讨会,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和新一轮的“四表分析”后,完成了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注重挖掘学生特质潜能,发挥个性化、国际化、小班化的特点开办英才班,为高质量教学、高层次就业打下基础。

学校形成了“一个指导思想、三级联动机制、三个常规活动、两个平台、两个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融入式、一体化的全程、全员、全面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

1.1.2 学科专业建设实现新进展

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政校企合作,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搭建平台,先后与省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按需培养”的育人模式,长期开展校企合作单位有97家,与吉利集团等知名企业联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0余处,覆盖了学校所有主干专业。在原有校企合作方式的基础上,又开启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学院,学校与政府联合建立产业学院的新模式,成立了“华德-吉利学院”“华德—昆山学院”“华德—亿林学院” “现代焊接产业学院”等四个产业学院,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就业共担”政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被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评为“校企合作示范单位”和“最佳校企合作单位”。学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批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1.1.3 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学校专业布局和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引进所需人才,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坚持以更新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师资数量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整体素质逐年提高,形成一支整体发展趋势较好且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探索实施教师定期实践轮训制度,强化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紧密围绕教师发展需要,组织培训361次,受益教师10804人次;组织岗前培训363人,获得高校教师资格164人。先后选派21名骨干教师去国外与台湾进行研修,净增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65人(其中,教授13人,其他正高级1人,副教授48人,其他副高级3人)。

1.1.4 科研反哺教学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断提升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教师发展的能力,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层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学校科研经费投入和课题到账经费有了大幅增加,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课题立项层次取得新突破,获批校级以上课题立项111项,结题119项;教师以哈尔滨华德学院为第一单位发表学术论文1269篇;获批以哈尔滨华德学院为专利权人的国家专利126项;出版教材、专著、著作共计111部;获校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项63项;到账科研经费41万元,其中,纵向经费到账24万元,横向经费到账17万元。学校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校内工程技术开发项目研究,解决学校管理工作实际问题,《学生收费系统与工商银行E缴费系统接口设计》等项目完成结题验收后投入实际应用。

1.1.5 数字校园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学校现有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电子图书系统等,校园网主干带宽为1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13824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7,54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193GB。2019年校园网核心设备全面升级,网络出口设备及网络交换机全部更新,实现校园网主干万兆,万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多条线路互为冗余,约8500余台计算机入网,使用1台万兆防火墙实现对外安全防护,可根据用户访问目标选择最佳访问路径,使用户合理、快速地访问网络,提高了网络整体可靠性。为提升网络教学水平,学校购买了超星泛雅教学平台和超星尔雅通识课,投入使用后丰富了在线教学资源,为网络课程建设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为疫情常态化管理下的线上教学提供了平台保障。

1.1.6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文化持续把关定向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事业发展,注重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的组织机构健全,党建工作管理规范,重点任务落实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有效。基层组织、师生党员、干部队伍作用突出,改革创新、示范创建、作风建设不断深化,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和引领事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成立“大思政”教育中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各部门和二级学院共同组织参与的运行机制。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制订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规划,努力打造党务强、业务强的党支部书记队伍;党校教研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课前课上课后“三段一线”学习,使党校成为党性锻炼的熔炉;以“博文”党员志愿服务队、雷锋精神践行团和“红色+”等党建品牌为引领,发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引领办学方向作用。

学校始终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将“三个切入点”“四育人”落实到学生工作全过程。依托“三项专项行动”、“上好每堂课培育好学风”、“三走、三进”等活动平台,严格学生作息制度和师生日常行为素养提升。深入开展“优良学风寝”、“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院”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共青团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不断引进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活动形式,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社团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形式新颖、内容健康、生动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具有华德特色的学风建设体系。

构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咨询中心软硬件设备的完善,现已形成“校级—院级—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心理普测、接待个案咨询、朋辈心理辅导与培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等,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广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保障了学生良好身心的健康发展。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投身第一线,服务基层。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传承理念引领办学。教育与教学并重,注重积淀大学文化、凝聚大学之魂、营造整体育人氛围,形成了“九四二三三”教育模式与平台(即九条办学基本经验、四方面办学特点、二个亮点、三大育人平台和“三个培养”目标)。构建“134123”(即一个“整体建设理念”、三个切入点、十二个文化品牌活动和“三个培养”目标)校园文化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哈工大优良治学传统传承与切合高等应用型特色的政校企深度合作、以理念为引领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已成为我校办学的“两大亮点”。

学校的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和国防教育“三大育人平台”对内为育人提供支撑,对外为社会发展服务,联动发挥育人功能。专门建立了包括陈列退役歼7战斗机、歼8战斗机、运五飞机、59式坦克的“国防教育广场”,以及展现国防历史和国防科技的“国防教育百米长廊”,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1.2 基本经验与差距

1.2.1 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政治核心与监督保证作用不动摇。党和政府的支持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学校必须坚持党委在学校发挥政治核心与监督保障作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党委和行政各自履行职责,组织开展学校各项党政工作。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以父母之心育人价值观。“大爱、责任、荣誉、合力、坚韧”的华德精神是学校兴校治学的灵魂。学校必须坚持继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传统,培育和丰富华德理念文化,引领师生员工治学修身,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担当起立德树人的社会使命。

三是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学校必须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确保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四是坚持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协调统一。学校必须把学科专业建设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专业群建设推动学科建设,以课程建设夯实专业建设的基础,促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调发展,保持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水平同步提升。

五是坚持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必须坚持紧盯高校和企业高层次人才流动以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市场,引进具有管理经营学校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具有丰富专业工作经验的高技能人才、高学历毕业以及热爱民办教育事业的教师,以确保学校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和水平逐步提高。

六是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之路。学校必须坚持转型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政校企合作,走向黑龙江及哈尔滨市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通过政校企深度合作,形成培养链与企业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1.2.2 差距分析

一是学科建设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的结构还不够优化,在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标方面,专业方向的调整尤为重要,各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还需深入统筹推进,专业的升级改造还需要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现有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的方向、特色不够鲜明,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培育还需重点加强。

二是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仍需优化,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及学术团队。与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要求相比,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人事制度系统改革力度不大。高水平人才引进难度大,教师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三是科研实力和水平不足以支撑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学校科研水平在省内同类高校中位列前列,但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科研水平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落后地位。学校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需要继续加大,建立健全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层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是高级别奖项、高层次课题、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少。

四是信息化建设水平需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虽持续投入,不断改善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水平,但是面对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实和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学校与之匹配的教学、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1.3 发展环境与机遇

1.3.1 宏观政策环境赋予学校育人初心使命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各国纷纷加快国家战略调整,人才、科技、教育的重要性、竞争性更加凸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更是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教育的历史使命。我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到要进一步推进学校内部精细化管理,探索建立民办学校清单式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围绕我省“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学校发展战略,学校党建工作重任在肩,大有可为。

1.3.2 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学校服务新平台

在中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才兴则学校兴。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一批学科创新团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和战略科技人才储备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实施,促进一批新兴领域发展壮大并成为支柱产业,持续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构建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重点领域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培育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不断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

《黑龙江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出:依托各类科技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建设,扩大科技人文交流,吸引和培养顶尖、急需人才,丰富科技创新合作渠道。

2019年国务院确定建立了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巩固和深化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契合和对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与俄“跨欧亚大通道”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正提速升级,相继发布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四大产业规划”,启动百大项目建设,创新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深入实施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五大安全”“六个强省”和“433”新工业体系建设。

1.3.3 高等教育改革打开学校发展新空间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主题主线,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工作统领,以高等教育数字化为战略引擎,以培养卓越拔尖人才为核心目标,以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为战略重点,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关键举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久久为功,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质量、支撑引领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服务质量,加快完善以“四新”建设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范式,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推进“双特”建设计划,建设一批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和特色应用型示范专业集群,提升学科专业内涵建设质量。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优势专业(群)、重点培育一批产业急需和战略新兴专业(群)。

《黑龙江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出:引导支持高校同企业深度合作,助推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建设通用性或行业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畅通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成果转化的渠道。完善高校自主科研稳定支持机制,强化研究人员队伍建设与培养,着力提升教师基础研究能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后备力量。建立以服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创造活力。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坚定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面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教学需求,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倒逼改革,启动实施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黑龙江省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进程建设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

1.3.4 集团化办学注入学校发展活力

学校融入集团化办学方阵,更有利于培育集团企业文化理念与学校大学文化相融合共同价值追求,提升学校特色文化软实力。注入集团企业管理理念,更有利于形成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打造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硬核实力。引入集团企业资源,更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变革相适应,与产业链、技术创新链对接的学科专业品牌特色。

第二部分  发展定位与战略目标

2.1 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是哈尔滨华德学院融入新高教集团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贯彻落实全国和黑龙江省教育大会精神,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机遇,积极应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父母之心育人”、“以贡献者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党和国家放心,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社会家长满意,集团办学引领示范,有特色、高水平、公益性民办应用技术大学。

2.2 发展定位

1.学校类型定位坚持以工科为主,经、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等学校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有特色、高水平、公益性民办应用型本科名校。

2.办学层次定位:坚持办学层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探索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拓展国际合作办学。

3.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坚持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工程师、设计师、管理者;培养勇于开拓、艰苦奋斗去寻求成功的创业者。培养理论知识宽、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务实作风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4.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坚持聚焦产业,协同企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5.服务面向定位坚持立足龙江,面向长三角、珠三角,辐射全国,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社会定位。

2.3 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24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5年前1-2个专业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到“十四五”末期,争取1个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建成1个实体现代产业学院,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民办普通本科名校。综合办学实力在黑龙江省应用类型民办高校中稳居前三,在全国应用型民办高校中位列前列。

2.中期目标:2030年,争取2-3个联合培养专业硕士,2-3个实体现代产业学院,入世界500强就业率达到30%以上,建成具有鲜明行业特色,适应新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学科专业群,“申大”成功。

3.长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学校整体实力稳定在全国一流民办应用型大学的前列,建成一所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有特色、高水平、公益性民办应用技术大学。

专栏2-1  发展目标

序号

战略阶段

战略目标

备注

01

近期目标

2024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5年前1-2个专业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到“十四五”末期,争取1个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建成1个实体现代产业学院,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民办普通本科名校。综合办学实力在黑龙江省应用类型民办高校中稳居前三,在全国应用型民办高校中位列前列。


02

中期目标

2030年,争取2-3个联合培养专业硕士,2-3个实体现代产业学院,入世界500强就业率达到30%以上,建成具有鲜明行业特色,适应新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学科专业群,“申大”成功。


03

长期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学校整体实力稳定在全国一流民办应用型大学的前列,建成一所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有特色、高水平、公益性民办应用技术大学。



第三部分  发展任务与战略核心

3.1 党建引领的思想政治与大学文化建设“育人生态工程”

学校文化建设坚持“传承哈工大基因,注入新高教集团理念,厚植新华德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按照学校章程规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党委政治核心+理事会决策核心”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形成敏捷、高效、灵活、实用的组织制度流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统筹,思想政治工作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调发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书育人大思政体系。学校文化建设溯源求本,赓续哈工大血脉,继承华德文化积淀,融入集团文化理念。打造“严格规格、功夫到家” +“父母之心育人,成就学生梦想”,“中国最受人尊敬的一流教育”的新华德文化生态。

3.1.1 加强党对学校政治核心作用的领导力

坚持用党的政治建设打头、管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制度,认真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把党的建设有关内容写入学校章程。健全完善党委与理事会、监事会沟通协商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持续抓好学校《党委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落实。深化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坚定干部师生政治信仰,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突出育人工作的政治标准,涵养良好的校园政治生态,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党的政治建设要求贯彻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开展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

3.1.2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凝聚力

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民办高校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进一步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加强党员发展和教育培养力度。推动党建工作项目化、清单制管理。完善基层党组织考核评价体系。巩固拓展党建“示范创建”与“结对共建”成果,深入打造“党建+”“+支部”工作模式和“一院一品”“一支部一特色”。突出服务,以“菜单式”等模式搭建为师生办实事的平台,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双向深度融合。加强党建队伍建设。实施党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

做好统战群团工作,营造氛围,凝聚团结奋进合力;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加强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团结凝聚党外知识分子的兴校力量,做好少数民族和信教人士统战工作。持续深化工会改革、共青团改革和学生会改革,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规范社团管理。组织召开教职工代表会议,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教职工文化建设。

3.1.3 完善思政工作体系建设突出育人合力

进一步明晰新时代高校育人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维,推动构建更高水平育人体系和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深入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发挥党的精神谱系育人作用,项目化推进党建铸魂育人、课堂教学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国防教育育人“四大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三个中心”建设为牵引,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建强“三支队伍”。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建成1个核心课程教研室,打造1至2门思政“精品课”,建成民办高校排名靠前的思政课教研部。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落实落细二级学院及教研部、课程组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探索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有效路径,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学科专业和教学名师及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加强校内外课程思政教研活动交流。完善“学业规划与就业思政”工作体系。提升网络思政能力。

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突出长效,助力培育“大先生”。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推进深化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依法依规查处师德失范问题。成立教师工作委员会,打造“党建+师德师风”工作模式。选树宣传教师典型,持续做好师德专题教育,严格师德考核,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健全教师荣誉激励制度。

3.1.4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

深化意识形态工作,守牢“三权”,筑牢思想“主阵地”。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意识形态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行动。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能力,提高对具有新闻舆论和社会动员能力的新媒体的统筹管理水平。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和阵地管理,完善舆情工作体系和快反机制建设,增强政治敏感性、前瞻性。成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和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加强对教材的管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助力红色基因传承。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弘扬“以学生为中心,以贡献者为本”的价值理念,建强校园文化载体,深入打造具有华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以校园红色文化馆廊建设为平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黑龙江“四大精神”,持续开展“四史”教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助力红色基因传承,强化文化熏陶和文明养成,筑牢文化认同思想基石,促进文明校园创建水平再上新台阶。

3.1.5 全面从严治党强化监督“持久战”

坚持严的总基调,强化政治引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精神,持续抓好作风建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警示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抓好关键少数,管好用好干部。健全完善“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体系。加快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持续开展 “微腐败”专项治理。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3.1.6 统筹安全稳定疫情防控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龙江教育大安全观,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前瞻意识,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全面落实《哈尔滨华德学院安全工作责任制》,狠抓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加强安全工作培训,强化预警预防、综合研判、风险化解与责任追究,加强协同联动,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做好疫情防控形势下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提升安全稳定工作信息化水平。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党政协同,齐抓共管,坚持“两个严于”,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做好疫情形势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完善校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对局地局部聚集性疫情应急预案,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校园管理体制机制,切实保障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专栏3-1  育人生态工程

序号

发展任务

战略核心

备注

01

加强党对学校政治核心作用的领导力

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把党对学校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02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凝聚力

着力打造融合党建。加强党建工作顶层设计,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力量推进融合,进一步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合、双提升。


03

完善思政工作体系建设突出育人合力

全面助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健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党政协同推动形成更加科学、民主、规范、高效的治理体系,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04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

文化建设溯源求本,赓续哈工大血脉,继承华德文化积淀,融入集团文化理念。打造“严格规格、功夫到家” +“父母之心育人,成就学生梦想”,“中国最受人尊敬的一流教育”的新华德文化生态。


05

全面从严治党强化监督“持久战”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警示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抓好关键少数,管好用好干部。健全完善“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体系。


06

统筹安全稳定疫情防控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狠抓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加强安全工作培训,强化预警预防、综合研判、风险化解与责任追究,加强协同联动,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做好疫情防控形势下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3.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线工程”

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学理念。牢牢把握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抓住人才培养主线,守住教学质量底线。建立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质量标准体系,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价机制,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认证国际实质等效质量标准体系接轨。深化产教融合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进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优势专业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通过,实现本科教育水平再提升。

3.2.1 以OBE理念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落实OBE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大讨论,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岗位人才需要,关注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需求,开展2023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配套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内容、方法、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同时做好教材和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深入推进教赛结合,力争在“57项大赛”国赛奖项上有新突破。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适应高等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政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按行业企业要求,结合岗位需求,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根据教学和企业的双方需求,建立内涵丰富课程,包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职业拓展课程、新技术普及课程、行业急需课程、区域特色课程等,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术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

3.2.2 以工程认证推动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

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价机制,与专业认证国际实质等效质量标准体系接轨,重点加强对优势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培育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对现有省级一流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和发挥示范作用,在校级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基础上,对优势和特色专业在师资、设备等方面重点投入,积极培育校级一流专业,冲刺省级一流专业。结合专业认证要求,从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培养方案、师资、教材、考核、就业、实训等进行多维度建设,争取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突破。对照金课建设标准,开展校内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培育,冲刺省级一流课程。

充分发挥产业学院连接高校和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产业学院相关制度,完善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使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在原有“华德—吉利学院”等四个产业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华德—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华德—宁德时代产业学院”“华德—京东智慧物流学院”和“华德—龙江优特学院”等产业学院,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特色,把握“龙江全面全方位振兴”和哈尔滨新区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机遇,提升学校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开拓政校企合作育人新格局。

为学生提供校内职场环境。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实验实训场地、先进的实验设施设备,大力发展多种多样的校办产业,如汽车美容中心、汽车钣金修复公司、数控加工厂、服装设计与制作公司、艺术设计工作室等,利用实际运作的企业提高教师的工程技术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校内职场环境。

3.2.3 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建设

持续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注重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功能。

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引导教师在教学全过程挖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教学各环节,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撰写 “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设计与实践成果,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教学改革经验。组织全体“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紧扣“疫情防控斗争”主题讲一堂课程思政“示范课”,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疫情防控斗争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增强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

3.2.4 以接受审核评估为契机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要求,对照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积极做好迎接审核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全校教职工中形成人人关心评估、参与评估、投入评估的良好氛围,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推进到“最后一公里”,落实到课堂、教师特别是学生,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加快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确保学校审核评估顺利“通过”。

牢牢抓住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这条主线,坚持把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作为引领高校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升动力,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毕业论文等专项检查,加强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实现全员、全覆盖、全过程。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评估与质量监控工作,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扩大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责任主体作用。

3.2.5 以“英才班”培养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实施“英才战略”,整合优势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多元化助力学生成为行业精英人才,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发展和就业。招收部分专业的“英才班”学生,采用小班授课,导师制度,项目引领,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精英人才。组建研究团队探索挖掘学生特质潜能,发挥个性化、国际化、小班化的特点,发挥学业导师、德育导师、辅导员老师、高水平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一优、三化、四师、五强、两高”的英才班模式,为高质量教学、高层次人才输送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专栏3-2  主线工程

序号

发展任务

战略核心

备注

01

OBE理念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落实OBE教学理念,开展2023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配套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做好教材和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赛结合。


02

以工程认证推动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

积极培育校级一流专业,冲刺省级一流专业;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进行多维度建设,争取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突破;开展校内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培育,冲刺省级一流课程。


03

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建设

持续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注重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开展“课程思政”专项研究,组织全体“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紧扣“疫情防控斗争”主题讲一堂课程思政“示范课”。


04

以接审核评估为契机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把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作为引领学校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升动力,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完善评价方式,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责任主体作用。


05

“英才班”培养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优势资源,发挥学业导师、德育导师、辅导员老师、高水平教师的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一优、三化、四师、五强、两高”的英才班模式,实现学生高质量发展和就业。



3.3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申硕升大工程”

学科专业建设坚持“整合资源、协同集群,聚集人才,凝练特色”的方针。积极参与新工科建设,做强工科、办精文管,工科专业渗透人文素养,文科专业叠加工程思维。培养新工业革命及新经济形态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新工科+新文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鲜明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冲击“申硕升大”,实现学校办学层次新突破。

3.3.1 以新工科建设推动专业结构优化

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和“数字龙江”等战略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要求,继续保持学校以工科为主的学科专业特点,加强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不断探索传统专业与新兴产业的技术对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专业或专业发展方向。根据专业发展情况申办3~4个新专业,部分专业停招,个别专业隔年招生。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以需求为导向定期进行专业评估,重点考核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招生和就业困难的专业,采取缩减招生计划、隔年招生、停止招生直至撤销等措施。同时注重行业企业信息反馈,加大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力度,逐步建立起校内外协调一致的专业评价机制。

专业结构调整,抓住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占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积极探索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拓展发展空间,适应行业产业新需求,对一些传统专业也要进行适当调整,部分专业停招,个别专业隔年招生,部分专业开拓新思路,探索新的专业方向。

3.3.2 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

做好现有的省重点建设学科、省重点专业、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培育专业集群和省一流本科专业的深入建设与改革工作;同时做好各校级重点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及特色凝练工作,提高优势特色专业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以重点和优势专业为引领,整合资源,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带动各专业群整体发展。专业方向调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专业考虑专业方向的更新,侧重网络空间安全和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领域方向的人才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借助校内大数据相关专业的各方面资源,拟增设智能财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俄语专业根据未来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及行业需求的变化进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调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原有专业做出特色基础上,拟增设形象设计方向。

3.3.3 扎实推进申硕工作

紧紧围绕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和学校各学科专业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调研活动,认真梳理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选定焊接技术与工程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等2~3个专业作为申硕试点专业,重点按照申硕标准进行师资、条件等方面的规划与建设。制订申硕工作计划并严格落实,争取实现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新突破,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加强科研工作为申硕奠定学术基础。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完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加大科研投入,形成一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的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的层次和科研成果水平明显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术影响进一步扩大,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为专业建设培育出一批具有华德特色的标志性成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

专栏3-3  申硕升大工程

序号

发展任务

战略核心

备注

01

以新工科建设推动专业结构优化

加强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不断探索传统专业与新兴产业的技术对接,申办3~4新专业,部分专业探索新的专业方向或停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02

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

做好现有的省级和校级重点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及特色凝练工作,以重点和优势专业为引领,整合资源,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带动各专业群整体发展。


03

扎实推进申硕工作

选定焊接技术与工程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等2~3个专业作为申硕试点专业,重点按照申硕标准进行师资、条件等方面的规划与建设,争取实现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新突破。


04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

完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坚持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齐头并进,科研项目的层次和科研成果水平不断提升,学术影响不断扩大,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加强。



3.4 引育并举人才强校“双师双能工程”

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坚持“引育并重,双聘共享,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工作方针,持续建设“三支队伍”(教师队伍、管理队伍、辅导员队伍)。与国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联合,产学研用结合,引进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传帮带校内中青年骨干教师,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教授+工程师+研究员”混合式学科专业梯队与教学团队。形成校企双向交流共建共享“双师双能”型专任教师队伍,实现人才教师队伍新结构。

3.4.1 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立良好的师德舆论宣传导向,倡导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探求新知的风尚,践行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真诚合作的氛围,引导教师爱岗敬业、严格自律,提高师德修养。

3.4.2  实施 “人才工程计划”

重点依托学校现有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工程”计划。即培育1个高水平教科研团队,引进5名博士、1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造就30名以上校级青年拔尖人才,引进100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实施“多轨制人才选用计划”。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愿有所为”的原则,在不改变和影响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通过顾问指导、合作研究、短期兼职、退休返聘等方式引进10名以上省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实施“学术骨干国内引进和培养计划”。通过引智工程进一步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师资的先进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培养自有学术骨干40名。每年选聘3-5名高水平专家来校讲学或兼职科研。

3.4.3 实施“青年英才支持计划”

加大对教师入企研修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每年选派1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到企业挂职进修。每年遴选2-3名青年人才到集团下属高校接受专项培训。注重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每个青年教师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自身研究兴趣和业务特长“一定四进”(定方向、进学科、进团队、进平台、进社会)。学校通过开展多种项目和方式,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发展、潜力开发、事业成功及适应和融入学校环境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支持。

实施“优秀团队建设计划”。进一步推进优秀团队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批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按照本科专业(课程)建立教学(专业建设)团队。打造一批方向明确、聚焦关键科学问题,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的教科研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批师德好、业务精、潜心教学的名师方阵。学校每2年评选一次校级教学名师,设置专项基金支持,积极推荐校级教学名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

3.4.4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计划”

健全岗位管理体系。稳步提升专任教师比例,严格控制非教师专技人员、管理人员比例,适当调整分流,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充分发挥岗位资源配置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健全以“岗位设置为前提、岗位聘用为基础、业绩考核为核心”的岗位管理体系,全面实行“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以岗定薪、严格考核”的岗位聘任制,大力强化“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激励竞争机制。

完善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制度。深入推进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建立教师普遍认同的、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与薪酬分配制度。完善以日常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机制。

3.4.5建强“三支队伍”,培育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大力统筹推进管理干部、教师辅导员“三支队伍”建设,加大各队伍领军人才培育力度,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新时代教育家和专业人才队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制度环境,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充满活力的中青年干部梯队,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干部保证。

实施“名”三名工程,组织开展“树名、创名牌、育名家”系列活动,到十四五结束,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学科结构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辅导员选聘管理、培训培优与专业成长,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专栏3-4  双师双能工程

序号

发展任务

战略核心

备注

01

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引导教师爱岗敬业、严格自律,提高师德修养。



02

实施 “人才工程计划”

实施“人才工程”计划。即培育1个高水平教科研团队,引进5名博士、1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造就30名以上校级青年拔尖人才,引进100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实施“多轨制人才选用计划”。通过顾问指导、合作研究、短期兼职、退休返聘等方式引进10名以上省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实施“学术骨干国内引进和培养计划”。培养自有学术骨干40名。


03

实施“青年英才支持计划”

每年选派1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到企业挂职进修。每年遴选2-3名青年人才到集团下属高校接受专项培训。每个青年教师“一定四进”(定方向、进学科、进团队、进平台、进社会)。实施“优秀团队建设计划”。每2年评选一次校级教学名师,设置专项基金支持,积极推荐校级教学名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


04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计划”

健全岗位管理体系。全面实行“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以岗定薪、严格考核”的岗位聘任制,大力强化“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激励竞争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制度。


05

建强“三支队伍”,培育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充满活力的中青年干部梯队。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3.5 深化产教融合做强现代产业学院“三链对接工程”

科学研究坚持“教研并举,反哺教学,回归课堂,服务前线”的方针。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面向行业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学技术研究促进专业学科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研究面向教学改革前沿课题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焦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研究成果回归课堂指导教学,服务人才培养第一线。实现人才培养能力再提高。

3.5.1 对接产业链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发挥产业学院连接高校和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新需求,提高行业企业的办学参与度,建立健全产业学院相关制度,完善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使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在原有“华德—吉利学院”等四个产业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华德—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华德—宁德时代产业学院”“华德—京东智慧物流学院”和“华德—龙江优特学院”等产业学院,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特色,把握“龙江全面全方位振兴”和哈尔滨新区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机遇,提升学校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开拓政校企合作育人新格局。

3.5.2 对接培养链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积极开展适应高等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政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按行业企业要求,结合岗位需求,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根据教学和企业的双方需求,建立内涵丰富课程,包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职业拓展课程、新技术普及课程、行业急需课程、区域特色课程等,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术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为学生提供校内职场环境,用校内丰富的实验实训场地、先进的实验设施设备,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如汽车美容中心、汽车钣金修复公司、数控加工厂、服装设计与制作公司、艺术设计工作室等,利用实际运作的企业提高教师的工程技术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校内职场环境。

3.5.3 对接创新链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专业及科研团队带头人,形成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争取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团队4~8个,科研带头人5~10人,科研骨干20~30人。持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在课题立项和科研获奖励实现新突破,争取获批国家级项目1项以上、获批省级项目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立项数量比“十三五”期间提升8%以上。提高各级各类科研成果的获奖数量,争取实现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的新突破。学术论文、教材和著作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以产业学院和教育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的知识、技术优势,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争取一定数量的跨校合作及校企合作的项目。以我校实用新型专利、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实验设备研发改造项目为依托,鼓励和支持我校教师进行成果转化,争取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

3.5.4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科研评价机制改革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校内外的科研合作。定期聘请专家做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积极参加对我校科研工作有较强指导意义学术会议,申请加入有影响的学术组织,承办有权威性的学术会议。破除“唯论文、唯奖项、唯课题、唯专利”的评价导向,注重研究本身和代表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支持教师、教辅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主动从事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专栏3-5  三链对接工程

序号

发展任务

战略核心

备注

01

对接产业链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建立健全产业学院相关制度,完善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使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成立“华德—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华德—宁德时代产业学院”“华德—京东智慧物流学院”和“华德—龙江优特学院”等产业学院,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特色。


02

对接培养链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和企业的双方需求,建立内涵丰富课程,包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职业拓展课程、新技术普及课程、行业急需课程、区域特色课程等,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术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


03

对接创新链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专业及科研团队带头人,形成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持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在课题立项和科研获奖励实现新突破,以产业学院和教育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


04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科研评价机制改革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校内外的科研合作。申请加入有影响的学术组织,承办有权威性的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支持教师、教辅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主动从事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3.6 推进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生师体验工程”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智慧”等信息技术,着力构建“教育教学现代化、生活服务智能化、管理服务网络化,数据资产可视化、师生成长数字化”的五“化”智慧校园,用网络技术提升生师体验,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能,用大数据技术驱动决策,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管理理水平。

3.6.1 信息化数据与技术规范标准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制度与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和信息化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建立制度规范的修订机制,以实现规范工作、保障规划落实的作用。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制度及规范建设:管理制度,信息化工作总体方针,工作总体目标、范围、原则等,日常管理操作规程。管理机构,明确领导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运维管理,环境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备份与恢复管理、安全事件处置、应急预案管理。

3.6.2 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升级改造

建设多链路高速稳定校园网出口,满足日益增长的校内外双向访问需求。建设融合型校园网络,实现“一网多用,多网合一”。优化校园网架构,建成有线无线深度融合的校园网络。建设安全便捷的用户入网认证,实现网络用户追根溯源及IP落地。建立数据中心私有云,实现弹性伸缩、省时省事、安全高效的云化数据中心。建设智能绿色数据中心机房升级改造光纤网络,为未来信息化发展奠定良好光通信环境。建设物联网传感网络,加强校园危险物品的感知传输能力。

3.6.3 公共共享平台建设

建设高效共享数据中心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业务系统数据的同步清洗和转换,为数字化校园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学校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加强移动数字平台建设,实现个性化移动应用服务。

3.6.4 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建设大数据分析系统,辅助决策平台,实现全校范围内的跨部门、多业务、多层次的查询、报表和分析需求。建设电子校务系统,面向学校管理人员实现办事流程在线进行,办理事项可查询,可回溯。建设教学质量中心,以数据采集平台为载体,实现常态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教学信息管理。建设学工、科研等系统,升级网站群系统。

3.6.5 智慧校园建设

分阶段进行智慧校园软件平台建设,推出线上服务大厅,大幅提升学校整体的运行效能,打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升级一卡通系统功能,为全校师生带来便利。建设智慧图书馆、智慧教室、智慧安防、智慧后勤及桌面云。

3.6.6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完成信息系统登记保护评测及备案,在规划期内有序推进其他关键业务系统的等保备案工作。更新管理技术手段添加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做好技术保障。以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为主要保障点,做好管理保障。

3.6.7 制度流程建设

以集团制度建设管理办法为基础,学校发展需求为牵引,开展制度流程建设。深入推进例外的工作例行化,例行工作制度化,制度建设标准化、流程化、IT化,制度流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战略为导向,效率优先,碎片化与系统化改进项结合,程序规范,合法合规的原则进行开展,用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专栏3-6  生师体验工程

序号

发展任务

战略核心

备注

01

信息化数据与技术规范标准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制度与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和信息化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建立制度规范的修订机制,以实现规范工作、保障规划落实的作用。


02

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升级改造

建设多链路高速稳定校园网出口,建设融合型校园网络,建成有线无线深度融合的校园网络,建设安全便捷的用户入网认证,建立数据中心私有云,建设智能绿色数据中心机房升级改造光纤网络,建设物联网传感网络。


03

公共共享平台建设

建设高效共享数据中心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业务系统数据的同步清洗和转换,加强移动数字平台建设,实现个性化移动应用服务。


04

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建设大数据分析系统,辅助决策平台。建设电子校务系统,面向学校管理人员实现办事流程在线进行,办理事项可查询,可回溯。建设教学质量中心,以数据采集平台为载体,实现常态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教学信息管理。建设学工、科研等管理系统,升级网站群系统。


05

智慧校园建设

分阶段进行智慧校园软件平台建设,推出线上服务大厅。升级一卡通系统功能。建设智慧图书馆、智慧教室、智慧安防、智慧后勤及桌面云。


06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完成信息系统登记保护评测及备案,更新管理技术手段添加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做好技术保障与安全管理保障。


07

制度流程建设

以集团制度建设管理办法为基础,学校发展需求为牵引,开展制度流程建设。深入推进例外的工作例行化,例行工作制度化,制度建设标准化、流程化、IT化,制度流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战略为导向,效率优先,碎片化与系统化改进项结合,程序规范,合法合规的原则进行开展,用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第四部分  发展保障与战略执行

4.1 实施“十四五”规划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实施“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由校长和党委书记任组长。建立主管领导分工负责,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责任制,院(部)具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切实把“十四五”规划的各项工作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今后五年的实际行动。

4.2 “十四五”规划战略执行

学校制订“十四五”规划任务执行实行条线管理,分块立项,项目负责人制。学校制订“十四五”规划分解表,明确各部门各学院的任务与责任。各部门与学院根据任务分解制订2021~2025年每年年度计划,“十四五”规划作为年度OKR制定的依据。发展规划处负责规划任务的推进和管理工作,各院、处(部)明确专人负责规划的实施与检查。

专栏4-1  任务分解

序号

主要任务

项目负责人

责任部门

协同部门

01

党建引领的思想政治与大学文化建设“育人生态工程”

张智  宋烨  

组织部

党委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各院(部)

0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线工程”

李长威

教务处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各院(部)

03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申硕工程”

赵传军

教务处

各院(部)

04

引育并举人才强校“双师双能工程”

肖琳

人力资源部

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教师工作部、各院(部)

05

深化产教融合做强现代产业学院“三链对接工程”

李长威

教务处

科研处、高等教育研究所、就业中心、各院(部)

06

推进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生师体验工程”

邓维娜

魏可霏

流程IT中心

后勤集团 、校办、生师体验中心

07

各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各学院院长

各学院

教务处、科研处

4.3 “十四五”规划年度OKR考核与问责

学校成立“十四五”规划咨询专家组,负责对各院、处(部)每年发展规划OKR执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发展规划处负责组织规划学校年度任务OKR,人事部门负责分解落实与考核,考核结果汇总后报学校“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报请校务委员会决定予以奖励或问责。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观点。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回到顶部